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16日 27.8°C-28.1°C
澳元 : 人民币=4.54
达尔文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疫情下的跨国亲情征文”第十五篇: 忆恩师温孟周先生…

2021-09-10 来源: 华人头条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忆恩师温孟周先生…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两位师范同窗挚友十分怀念我们四十年前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温孟周先生:这位在我们懵懂岁月为我们指引人生方向的导师,这位在我们第一次离家独立生活时像父母一样关爱我们的恩师,这位在我们三年师范学习过程中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

“疫情下的跨国亲情征文”第十五篇: 忆恩师温孟周先生… - 1

十年修得“同窗读”,百年修得“师生缘”。一九七八年,我们作为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初中毕业生,本应继续升高中后再考大学。然而,命运让我们四十九名来自湖南邵阳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不期而遇。这一年,我们和高中毕业生一起参加同样试卷的湖南省中等专业招生考试,被邵阳师范录取并分到103班。

我们班的同学主要来自邵阳市、邵阳县、隆回县和洞口县,我们的平均年龄为14岁,最小的同学才13岁。我们班因此被学校老师和其他班同学戏称为 “娃娃班” 。因为缘分,温孟周先生被学校安排做了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名副其实的“孩子王”。

“疫情下的跨国亲情征文”第十五篇: 忆恩师温孟周先生… - 2

温孟周先生,湖南涟源人(属原邵阳地区),五十年代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留校在师院附中(现师大附中)任教,后因热切希望报效桑梓而调到邵阳师范。“人如其名”,记忆中先生中等身材,天庭饱满,光洁白皙的脸上不留一点胡须和鬓角,一天到晚嘴角总是挂着微笑,流露出温文尔雅的书生气质。他从额头往后梳得整整齐齐的头发略显稀疏,鼻梁上架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厚厚的镜片下那双眼睛和善而深邃,闪烁着洞察人心的智慧。正是凭着这种心灵洞察力,在和我们每一个同学进行交谈后,先生就发现我们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对人生前途感到迷茫。

“疫情下的跨国亲情征文”第十五篇: 忆恩师温孟周先生… - 3

(师范同学毕业后在老师70大寿时看望老师的合影。)

在那个教师地位尴尬,待遇不高的年代,我们很多同学在填报志愿时都没有选择师范,只是由于愿意服从调剂而被师范录取了。那时城乡差异很大,不少农村同学的考试目的就是跳出“农门”,当得知三年师范毕业后,还是会回到农村去当小学教师,大家都觉得前途渺茫。一些同学产生了退学的念头,一些同学则准备“躺平”三年混一张文凭。

“疫情下的跨国亲情征文”第十五篇: 忆恩师温孟周先生… - 4

(作者赵大成博士悉尼照)

面对一群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迷茫少年,先生用他渊博的学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职业情感引领我们摆脱了人生的困惑。记得第一次全班同学集会,先生就以“教师职业”为题,现身说法告诉我们:他本人也是农家出生,从家族祠堂中“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上认识到教师是令人尊重的职业。

他在早年的求学过程中,深感社会发展需要大量优秀的老师,从而选择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先生虽然在文革时期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背负“臭老九”的大帽子,但仍深信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他除了对我们进行当时流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集体专业思想教育外,先生更多的是通过推心置腹的个别谈心方式,针对我们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我们至今还记得,当先生在和我们俩人单独谈话时,知道我们都有志于师范毕业后继续深造,但又担心以后再没有高考的机会,便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虽然当时的招生政策是不容许我们从师范退学去读高中再考大学的,但是他相信随着国家高考政策的逐步完善,我们师范毕业后一定会有机会再参加高考的!

他用邵阳师范前几届毕业的“工农兵学员”参加77年、78年高考并考上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成功实例告诉我们:“机会总是会垂青有准备的头脑”。我们只要充分利用三年师范时光,在苦练教师基本功“三笔一话”(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和艺体技能(音乐、美术和体育技能)的基础上,扎实学好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基础学科,将来就一定会有机会在高考中“脱颖而出”。

“疫情下的跨国亲情征文”第十五篇: 忆恩师温孟周先生… - 5

(赵大成博士工作照)

回首往事,我们特别感谢温孟周先生和当时邵阳师范的领导及老师,是他们高瞻远瞩地为我们“娃娃班”特别开设了英语课程(我们班是当时邵阳师范除英语专业班外,唯一开设英语课程的普通班级)。英语学习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也拓宽了我们职业选择的路径。三年师范毕业后,由于当时的中学普遍缺乏英语师资,我们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被分到中学担任英语教师。同时也得益于师范学习打下的良好学业基础,我们班不少同学在工作后又参加了高考及研究生考试。

现在,全班同学都获得了大专以上文凭,有十多位同学获得了硕士以上学位。我们可以告慰先生在天之灵的是:到目前为止(除两位曾经担任中小学教师的同学不幸英年早逝外),有六位同学一直坚持站在小学教书育人的讲台上,二十位同学长期在中学任教,六位同学在大学担任副教授以上的专业教师,九位同学在中小学和地方教育系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还有六位同学改行在地方党政部门任职。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没有辜负先生对我们的厚望和栽培。

“疫情下的跨国亲情征文”第十五篇: 忆恩师温孟周先生… - 6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成语既表达了我们对温孟周老师的敬重,也反映了师范三年先生和我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当我们的父母将我们这群不谙世事,第一次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的“娃娃”当面交托给温老师管教的时候,他就成了我们名副其实的家长。

三年师范生活,先生对我们既像严父一样,要求我们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优秀师范生,又像慈母一样对我们的生活关怀备至。记得从我们跨入师范的第一天起,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先生总是在清晨来到我们的宿舍,督促我们起床锻炼,并检查我们的寝室卫生和一些同学的被子(毕业多年后,我们在和同学的私聊中才知道,当时有同学由于年龄太小体质不好等原因,有时会晚上尿床。先生发现后和他们一起及时清洁被子床单,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安慰和如何避免尿床的具体指导)。每天晚上学生宿舍熄灯之前,先生总是会拿着一个手电筒站在宿舍门口清点人数,督促我们按时就寝。

先生集严父和慈母于一身,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们的老同学刘海鸥博士(现广东药科大学教授)在他怀念先生的短文中写道:“温老师,慈祥而严厉,细心而周至。记得他曾经有几次在全班读过我写的作文,并不乏溢美之词,可见老师对我的鼓励和待见。但是,当时我们年龄太小,淘气的事也做过不少。

有一次,我经不住诱惑,晚自习和一个同学跑到卫校那边看电影去了,在回到宿舍时被等在寝室门口的温老师抓个现行。这在当时应算是严重的违规违纪,为严明纪律,也为了保全我们的面子,老师要我们自觉请辞所担的班级干部职务”。与海鸥记忆中先生的严父形象不同,我们班级当时年仅13岁的唐争争同学(现隆回县三阁司镇五里中学教师)在他的《此生无悔上中师》的回忆中写道:“我十分怀念慈祥的班主任温老师,他在我痛哭奶奶去世的那天下午对我的悉心地陪护和开导,特别是晚上带我入睡”。在这里,争争为我们提供了先生像慈母一样对学生关爱的一个具体实例。

“疫情下的跨国亲情征文”第十五篇: 忆恩师温孟周先生… - 7

(赵大成博士工作照)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们师范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温孟周先生的中文教学为《师说》这句名言作了最生动的注解。我们记得当时师范的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的历代名家的文言文作品,我们这些没有任何古文基础的少年学生对古文难以理解。幸好,我们遇上了科班出身,具有深厚古文功底,对传播中华文化满腔热忱的温孟周先生。

先生博学多才满腹经纶,在课堂上总能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解疑答惑。他那抑扬顿挫的吟诵,绘声绘色的讲解,又总能引起我们心灵的共鸣,激起我们学习的兴趣。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每每讲到屈原、司马迁、杜甫等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古人作品时,他总是流露出极大的同情心,言语中常常饱含无限的感慨。先生特别注重通过分析作者和其作品的背景,力图把我们带到课文的情景之中,以领会文章的教育意义。

现在回忆起来,先生那时教我们的课文都十分注重“文以载道”,字里行间中蕴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之道。先生十分重视对课文的朗读和背诵,强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那时我们每天都会花时间在师范校园里吟诵这些经典的古文作品,在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下,我们的思想、气质和性格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孔子的循循善诱、颜回的安贫乐道、孟子的以民为本、荀子的理性睿智、屈原的忠贞爱国、司马迁的忍辱负重、陶渊明的士人风骨、韩愈的文道合一、李白的豪放浪漫、杜甫的家国情怀、白居易的平民情节、范仲淹的心忧天下、苏轼的乐观豁达、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爱国丹心、李清照的婉约清新的作品和精神都通过先生生动地诠释,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我们一辈子教书育人的楷模和榜样。

十年过去了,我们可以骄傲地告慰恩师温孟周先生:我们现在还记得并能背诵他当年教过我们的大部分古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已经融入我们的骨髓。作为中华文化的薪火传人,我们原103班的全体同学已经从先生的手中接过了中华文明的火炬,并将她传给了国内国外的莘莘学子。

“疫情下的跨国亲情征文”第十五篇: 忆恩师温孟周先生… - 8

(两位作者合影)

最后让我们用以下这首赵大成博士在第一个教师节创作的短诗《教师金色的太阳》献给天下像温先生一样用知识的光芒照亮学生前程“教书育人”的老师:

# 教师,金色的太阳 #

有人把您比作蜡烛,

钦佩中浸透了伤感。

难道宽广无私的胸怀,

会像蜡烛那样流泪悲伤?

难道蕴藏在知识中的能量,

只能发出微弱的烛光?

不,心中装着人类的希望,

教师分明是金色的太阳!

HAPPY TEACHER'S DAY

作者简介

赵大成博士现为澳大利亚华夏中文学校校长;赵双伟现为广东新会李文达中学校长。

征文缘由

我们小心翼翼,又满怀期待的留在家中,等待那个春天。我们戒掉了小炒和火锅,也失去了推杯换盏。我们困在世界各个角落,却依旧心心念着那一头,我们无法拥抱亲人,只能隔着屏幕互道平安。每一张口罩背后的面孔,在亲情面前如此的彷徨和不知所措,曾经那么近的亲人,却要表达最远的爱。如今,想念厨房的蒸气,想念阳台的天竺葵,甚至想念妈妈的埋怨,那稀松平常如今却异常奢侈。8月18日,澳大利亚著名侨领袁祖文先生与国内的父母视频,结束后将视频截图发在朋友圈,并感慨当下海外华人的困境。回不去的国,隔不断的爱,在疫情背景下显得弥足珍贵。寥寥数语却得到非常多朋友的点赞和回应,很多人感同身受,纷纷私信留言。袁先生受此启发:于是在澳大利亚ABC传媒旗下提供平台(华人瞰世界、这里是澳洲、微澳洲、澳中企业家俱乐部等微信公众号),以征文的形式,邀请世界各地有同样感受的朋友们,来分享疫情下分隔亲情和爱的故事,在讲述和交流中,涤荡心灵,祝福亲人。

“疫情下的跨国亲情征文”第十五篇: 忆恩师温孟周先生… - 9

近期,我们陆续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朋友的征文和视频,将按照先后顺序编辑刊发,以飨读者。同时也欢迎更多朋友们通过文字或者视频形式,分享、参与“疫情下的跨国亲情”这一话题。稿件一经采用,则意味着自动同意所有参与支持本次征文活动的媒体均有权转载。征文将在9月17日截止,欢迎随时投稿参与,供分享选用。

“疫情下的跨国亲情征文”第十五篇: 忆恩师温孟周先生… - 10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