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16日 26.7°C-27.1°C
澳元 : 人民币=4.56
达尔文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14岁女孩跳楼自杀,3页遗书刺痛网友:为什么父母“为你好”的初衷,总带来“我恨你”的结局?(组图)

2021-11-06 来源: 精英说 原文链接 评论8条

大家还记得前段时间,上海一位14岁跳楼自杀的小姑娘留下的三页遗书吗?

“父母爱的不是我,而是那个考入班级前十的我。”

“我是带给你们荣誉的人,严格出孝子的代言人。”

短短三页遗书,写满了一个女孩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压力和痛苦,以及她和父母之间的不沟通、不理解与不认同。

14岁女孩跳楼自杀,3页遗书刺痛网友:为什么父母“为你好”的初衷,总带来“我恨你”的结局?(组图) - 1

女孩写下的部分遗书

原来,女孩的父母一直对她要求严格,从全年级前二十到全年级前十,步步紧逼,这让小女孩倍感痛苦,最后只能选择以死解脱:“遇见你们我很幸运,但是我希望下辈子还是不要再见了。”

为了不牵连自己的父母,她选择在离家一段距离的地方跳楼,去世前还专门打扫了房间,将自己攒下来的零用钱都还给了父母。不仅如此,她还十分担心自己的弟弟,害怕他也会经历和自己一样的情况。

14岁女孩跳楼自杀,3页遗书刺痛网友:为什么父母“为你好”的初衷,总带来“我恨你”的结局?(组图) - 2

不可否认,这对父母在教育上“鸡娃”过度,盲目施压而不考虑孩子的承受力,最终酿成恶果。但与此同时,女孩身上所具备的“善良、懂事、关怀他人”的品质同样离不开父母的培育和引导。

因此,在一味批判父母的教育问题之前,更亟待解决的问题是:

1. 为什么父母总是对自己孩子的承受力一无所知?

2. 为什么父母眼中“为你好”的初衷,往往只能带来“我恨你”的结局?

3. 我们和孩子之间,究竟错过了多少次“和解”的机会?

带着这些问题,精英说特意采访了深耕生命教育二十余年的杨舒雯老师,共同探讨家庭生活中“亲子沟通”与“生命教育”的正确方式,以及,如何利用简单的亲子小游戏构建良性互动?

14岁女孩跳楼自杀,3页遗书刺痛网友:为什么父母“为你好”的初衷,总带来“我恨你”的结局?(组图) - 3

杨舒雯老师

对孩子的教育像一场无法撤回的直播,没有回航的机会。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从来不是亲密无间,当负面情绪一点点侵蚀亲子间良性沟通的桥梁,我们该如何理解和倾听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又该怎样引导孩子对生命构建正确的认知,对父母的想法予以理解,而不是单纯的排斥?让我们跟着杨舒雯老师的脚步一起探索......

寓教于乐

“晴晴(化名),快过来吃饭啦!”晴晴妈妈在餐厅里呼唤女儿。而此刻,晴晴正津津有味地看一本书,专心沉浸在那些故事中,没听到妈妈的话。

妈妈眼见晴晴“无动于衷”,怒从心头起,拍掉晴晴手中的书,对着她斥责起来。

晴晴不甘示弱,跟妈妈激烈地争吵起来。一时间,家里的分贝量越来越大,谁也不让谁。而当一切归于平静,晴晴和妈妈才意识到,刚刚这样的争执显然是无效且伤害感情的。

14岁女孩跳楼自杀,3页遗书刺痛网友:为什么父母“为你好”的初衷,总带来“我恨你”的结局?(组图) - 4

于是,母女俩来到“想法小鱼池”前,妈妈拿起一个“想法小鱼”跟晴晴道歉,表示自己刚刚不应该这么吼晴晴;晴晴也拿起一个“想法小鱼”告诉妈妈,自己不是故意不听妈妈的话,而是真的很想将书里的故事读完再吃饭。

心平气和地说完之后,晴晴和妈妈的怒火都慢慢烟消云散。

14岁女孩跳楼自杀,3页遗书刺痛网友:为什么父母“为你好”的初衷,总带来“我恨你”的结局?(组图) - 5

图片来源《越玩越专注》

这则故事真实发生在舒雯老师的“想法小鱼”课程之后。

舒雯老师认为人的思想就如同各式各样的小鱼,有不同的模样、不同的花色,在父母与孩子的意见产生分歧时,可以尝试彼此交换“想法小鱼”,平静却有效地站在同等的地位上沟通。

类似“想法小鱼”的游戏还有很多,在舒雯老师刚刚出版的著作《越玩越专注》中设置了45个正念游戏,让家长和孩子在画画、折纸、食物分类等亲子游戏中提升孩子们对自身、对世界的感知力,找到互相沟通的最佳方式。

14岁女孩跳楼自杀,3页遗书刺痛网友:为什么父母“为你好”的初衷,总带来“我恨你”的结局?(组图) - 6

图片来源《越玩越专注》

那么,什么是所谓的“正念”呢?这个词最初源于佛教禅修,是从坐禅、冥想、参悟等发展而来。

在舒雯老师的书中,“正念”代表着“静心觉察”,沉下心用自己的五感去建立与世界的联系。

之所以使用这个词,是因为舒雯老师在多年的教育经历中观察得出,父母往往会忽略孩子们当下的第一感受,而“静心觉察”正是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非常重要的一环。

14岁女孩跳楼自杀,3页遗书刺痛网友:为什么父母“为你好”的初衷,总带来“我恨你”的结局?(组图) - 7

“正念游戏”即关于“静心觉察”的游戏。

提到游戏,多数父母会觉得这是种“不务正业”的行为,殊不知在年幼的孩子心中,游戏是为数不多能够激起他们自驱力的活动。

在游戏中,孩子会产生一种“我想玩”的自我导向,而不是在父母的逼迫或者强制下进行,毕竟“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14岁女孩跳楼自杀,3页遗书刺痛网友:为什么父母“为你好”的初衷,总带来“我恨你”的结局?(组图) - 8

在《越玩越专注》里,舒雯老师将游戏分为静心察觉和身体感官两大版块。

第一版块属于基础篇,游戏以绿色身体、蓝色想法、红色情绪察觉和黄色爱与慈悲“四色”来培养孩子的自我察觉能力,旨在锻炼孩子认知自我,正视自我,找回自我的能力。

第二版块属于进阶篇。游戏难度略有提升,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出发实践,来强化孩子的自我静心能力。

14岁女孩跳楼自杀,3页遗书刺痛网友:为什么父母“为你好”的初衷,总带来“我恨你”的结局?(组图) - 9

图片来源《越玩越专注》:其中的一个游戏

每个游戏中都有相关的小道具,每个游戏结束后都有对游戏的总结,父母想要孩子懂的道理,在这本书中都变成了好玩有趣的游戏。

比起枯燥教条的不断说教,孩子显然更愿意在这些游戏中来记住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和孩子玩遍这本书中所有的游戏,父母就会发现:教育孩子没那么难。之前会觉得难是由于父母自己都不懂得如何照顾自己内心的需求,更别说去体会孩子内心的需求了。而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性格、行为等会完完全全折射到孩子身上,当父母不能设身处地与孩子站在同一地平线时,只会以”硬碰硬”的方式告终。

14岁女孩跳楼自杀,3页遗书刺痛网友:为什么父母“为你好”的初衷,总带来“我恨你”的结局?(组图) - 10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他们带着自己独有的特性来到这个世界,没有百分之百相似的孩子。让孩子做独一无二的自己,远比做万人一面的“相似品”更重要。

孩子需要培养,特性需要发现,千万不要用统一的模式束缚本应华丽绽放的他们。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一位专注生命教育的老师

英国杂志《经济学人》曾发布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居全球第一。青少年自杀的新闻也屡屡冲上热搜。

江苏无锡一位12岁的女孩,在开学第一天跳楼自杀,抢救无效身亡。

安徽巢湖一名17岁的高一少年,觉得学习压力过大,一时想不开,跳楼轻生。

江西一名10岁的小女孩和姐姐产生矛盾,欲跳楼轻生。

根据北医儿童发展中心调查发现,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有8人自杀未遂。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等情况,都比2002年所做的调查结果增长了好几个百分点。

14岁女孩跳楼自杀,3页遗书刺痛网友:为什么父母“为你好”的初衷,总带来“我恨你”的结局?(组图) - 11

在多数孩子的生活中,父母们扮演的角色永远是“严厉的决策者”,学习是第一要义,却忽略了生命教育的重要。

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对生命的尊重。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只有热爱生命,对生活充满兴趣,我们才能感受到幸福。

抛却教育体制的问题、学习生活的压力、老师父母的压制等等,自杀的孩子大概是没有体会到生命之重,只因一时的失意就轻易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14岁女孩跳楼自杀,3页遗书刺痛网友:为什么父母“为你好”的初衷,总带来“我恨你”的结局?(组图) - 12

作为美国加州正念教育机构 Mindful Cricles(“静心圆圆”)的创始人,舒雯老师专注生命教育多年,见证了很多家庭在经历生命教育相关课程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谈起《越玩越专注》的写作初衷,除了想把这些年的教育经验总结成一本既有意义又能实践的书籍外,还因为(中国)台湾一件严重的故意杀人(伤人)案件。

2014年5月21日下午,台北江子翠地铁发生随机砍人事件,造成4人死亡,21人受伤。犯罪嫌疑人是21岁的台湾东海大学大二男生郑捷,这是台北地铁开通18年来最严重的刑事案件。

14岁女孩跳楼自杀,3页遗书刺痛网友:为什么父母“为你好”的初衷,总带来“我恨你”的结局?(组图) - 13

犯罪嫌疑人被逮捕

这个案件让舒雯老师大为触动,一个正值花季的少年,犯下如此重大的罪行,让无辜者为他的情绪“买单”。

他不单单没尊重自己的生命,也未能尊重他人的生命,视生命为草芥。

生命教育的传播刻不容缓,舒雯老师为此写下这样一段话:关于爱的学习,是“最不费力”的学习。当孩子经历爱,孩子就会认识爱。我们甚至都不需要刻意教导孩子爱与智慧,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特质,当大人去接纳、去关爱、去联结,孩子也会对人对事慈爱相对,事事谦和圆融。

14岁女孩跳楼自杀,3页遗书刺痛网友:为什么父母“为你好”的初衷,总带来“我恨你”的结局?(组图) - 14

是的,在孩子遇到任何问题时,最需要的只是家人的一个拥抱或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对懂得接纳与爱的父母,才能拥有充满爱与慈悲的孩子。

另外,“爱”的方式也很重要。在与舒雯老师的交谈中,她提到现今的教育模式出现问题最多的就是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大部分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表达“爱”的方式往往是以自己对世界的定义来固定孩子的未来,让孩子不敢表达内心的想法。

14岁女孩跳楼自杀,3页遗书刺痛网友:为什么父母“为你好”的初衷,总带来“我恨你”的结局?(组图) - 15

当一个孩子觉得:“我不够优秀”,如果TA能及时说出这个想法,父母及时引导告诉他“这不是一个事实”,TA会更容易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当一个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开始对我觉得失望”,如果TA能及时与父母沟通,确定这只是自己的无端猜测,就不会深陷于自责和懊恼的泥潭中。

年纪越小的孩子,对父母的同理心会越重,在他们的眼中,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深刻在心,因此父母需要鼓励孩子勇敢表达,也要明白人与人是不同的,即便观念有冲突也不是孩子“存心忤逆”的表现。

14岁女孩跳楼自杀,3页遗书刺痛网友:为什么父母“为你好”的初衷,总带来“我恨你”的结局?(组图) - 16

生命教育这四个字一直镌刻在杨舒雯老师的教育生涯中,但仅靠她一人之力是不够的,我们每对父母、每位老师都应该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孩子这颗“小幼苗”的茁壮成长。

生命教育从何开始?

生命教育的第一步,是认识生命。

14岁女孩跳楼自杀,3页遗书刺痛网友:为什么父母“为你好”的初衷,总带来“我恨你”的结局?(组图) - 17

图片来源《越玩越专注》:第一个游戏

翻开《越玩越专注》,第一个游戏就是“父母是我的根”,即我们都是怎么来的。

14岁女孩跳楼自杀,3页遗书刺痛网友:为什么父母“为你好”的初衷,总带来“我恨你”的结局?(组图) - 18

图片来源《越玩越专注》:“父母是我的根”游戏方法

将两株相同的植物一个放在土壤里,一个剪断根放在空瓶子里,让孩子细心观察这两株植物的区别。

简单的游戏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父母就是孩子的根。

当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时,就像是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发芽,妈妈小心地照顾我们,并且安全地把我们生下来。不仅如此,爸爸妈妈还给予我们生活所需的一切养分,例如一个安全的家,供应我们三餐饮食,生病时照顾我们,让我们去上学,学习新的事物,让我们可以继续茁壮成长。

也就是说,生命不止是我们自己的,更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去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的奥义。

14岁女孩跳楼自杀,3页遗书刺痛网友:为什么父母“为你好”的初衷,总带来“我恨你”的结局?(组图) - 19

接下来,就是要认识自己,好好感悟和体会自己这个生命体。

比如给自己画一半自画像。

14岁女孩跳楼自杀,3页遗书刺痛网友:为什么父母“为你好”的初衷,总带来“我恨你”的结局?(组图) - 20

图片来源《越玩越专注》:“半面自画像”游戏

再比如,做关于“身体、想法、感觉、心灵”的觉知练习。

①绿色圆圈的身体察觉、②蓝色圆圈的想法察觉、③红色圆圈的情绪察觉、④黄色圆圈的爱与心灵觉察,借由具体的教具分享讨论。最后让孩子学习用五感经历当下,真正从孩子自己内心的感受去理解对“现在”的定义。

14岁女孩跳楼自杀,3页遗书刺痛网友:为什么父母“为你好”的初衷,总带来“我恨你”的结局?(组图) - 21

图片来源《越玩越专注》:“四个觉知圆圈”游戏

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珍贵,才能真的尊重和热爱自己的生命,才不会在孤独无助时轻易产生轻生的念头。

书中还有更多有趣且有意义的游戏,在这里我们不透露太多,大家自己去查阅会更有意思。

“其实,孩子的成长是一段不断自我认识和确认的过程,因此难免会有从主观的出发点来看事情的时候,其实不止是孩子,很多时候,身为大人的我们也会因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而和孩子起争执,这都是我们大多坚持以自己的角度来看事情的结果。”

这是舒雯老师写在书中的一段话,她期望父母们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与孩子站在平等的角度上去完成一场生命教育。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8)
chiaus
chiaus 2021-11-06 回复
当时读书最不喜欢班级排名次,
YaoloKitty
YaoloKitty 2021-11-06 回复
最根本的原因是很多中国式父母没有把孩子视为一个完整的人 而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轮崽在哪
轮崽在哪 2021-11-06
这种事其实尤其发生在出国的家庭里,尤其是老一辈华人,中国也在改善教育,而且人们适应的也很快,不妨这中间会出现一些问题,但终归会有这个过程,很多父母自我感觉良好 但在无形中害了孩子。
独居小怪兽
独居小怪兽 2021-11-06 回复
曾经的我也活得倍感压力,很痛苦,也曾想过自杀,不过还好挺过来了!
opnicole
opnicole 2021-11-06 回复
父母把希望转嫁到孩子头上大概率都是悲剧
Shaclaw
Shaclaw 2021-11-06 回复
活着也许很艰辛,但不要忘记,没有苦难,便没有诗歌……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