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16日 27.1°C-27.1°C
澳元 : 人民币=4.56
达尔文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外企会不会走?64%的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有信心(图)

2022-08-27 来源: 虎嗅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这些日子新加坡成了社交媒体上的高频词汇,不时就会有新闻传来传去,比如谁谁又移民了。

外企会不会走?64%的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有信心(图) - 1

新加坡是一个非常小的地方,面积只是接近上海浦东的60%,但成就举世瞩目。今年6月15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发布了《2022年世界竞争⼒年报》,丹麦、瑞士排第一第二,新加坡排第三。在亚太经济体中,新加坡多年排名第一。

新加坡《联合早报》最近报道,今年移民新加坡的中国高净值人士已超过500人,他们将给新加坡带去超过24亿美元的财富。

我从上世纪90年代就在上海的外企工作,后来自己创业,长期为跨国公司服务。今年度过奥密克戎冲击、恢复正常后,我到新加坡拜访客户,有五六家客户都是世界500强,其亚太区总部都在新加坡。

通过接触,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外企会不会离开中国”的看法。

一、不同行业的思考逻辑

外企会不会离开中国?一般来说,假如外企在中国没有了成本优势,就会考虑进行调整。有的行业,中国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外企落了下风,也会考虑关停、移走甚至卖给中国企业。

不过本文不讨论这些问题,而聚集于目前在中国正常经营的外企会不会离开。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数据:

按照贝恩咨询面对超过350家在华美资跨国企业(也是我们平时生意的主要目标客户群)的调查数据,64%的跨国企业对中国(大陆)市场的增长依然有信心,17%的态度是中立,只有13%是悲观的。对于中国经济增长,超过一半的在华美资跨国企业是乐观的。

但是不同行业的思考逻辑会有不同。在那些完全开放、中国本土品牌早就进入竞争行列的汽车、消费品等行业,跨国公司感到风险和影响不大,无非是正常的自由市场的竞争在加剧;而在一些监管力度较大的行业,比如金融、电力、交通等行业,外资觉得空间不大。

此外,从企业的功能看,一般可以简单分为三块,一是市场销售中心,一是供应链,一是科研中心和资本中心。每家企业在这三个方面是有不同策略的。走不走?他们也有各种考虑。

二、关于市场

首先来谈谈市场。

过去30年,中国市场增长对全球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全球领先的消费品公司来说,由于中国的市场份额在全球总份额的比例不容忽视,几乎没有立刻做出撤出决定的可能。

例如,全球两大化妆品集团在中国的生意占全球的比例为20%~35%,运动及休闲服装品牌的比例为20%~30%,日化品牌大概为10%,汽车品牌为15%~35%,智能手机为20%。这样的比例,从华尔街到管理层都不愿轻易放下。

加上成熟市场消费力的滞涨,东南亚新兴市场的碎片化(语言、文化、法规、消费习惯的不同),我个人估计,只要不发生极端的黑天鹅事件,几年内不会发生跨国公司撤出中国的现象,但会发生投资战略的多样化现象。

但也不能说,中国市场已是外企考虑问题时的主导因素了,因为还有不少外企在中国的业务放在亚太区也只占30%,放在全球看并不大。

我拜访了几个在中国深耕多年的世界500强的亚太区总裁,比较一致的结论是,他们不希望放弃中国市场,但非常渴望经营环境稳定。

中国消费市场是全球非常难得的市场,甚至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现在的人均GDP还只有美国的20%左右,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另外,东南亚市场加起来有7亿人口,听上去不小,未来20年发展机会也很大,可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他们不是一个国家,是多个国家,语言不同、法律不同、文化不同、人群不同,这在经营市场的商家眼里是需要非常辛苦耕耘的。

而中国大概是他们看到的市场中最好的一个,语言一样、文化一样、一个创意一个产品可以达到14亿人口,是整齐划一的市场。

三、关于供应链

接着谈谈供应链的问题。

首先,供应链也分为不同行业的供应链,消费品和高科技行业就完全不同。

日用消费品以及服装等行业的供应链,即便没有中美矛盾和疫情,也在陆续撤出,这些和经营成本相关。中国市场的劳动力成本持续走高,每年增幅高达14%。

高科技行业、汽车行业、医药行业等供应链,情况则完全不同。

从2019年起,美国从中国进口的电子产品年度降幅高达20%,关停在华自主制造资产的美国企业比例超过10%。其余90%左右的企业,疫情以来也在发生一些深刻变化,在全球重新布局,主动将投资从中国转向其他地区,调整生产流程以确保中国之外的区域的价值,采取不同地区合同制造商等策略被广泛应用,从追求供应链的效率到追求供应链的安全、可控。

很多外企确实在考虑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华尔街也一直给他们压力,要他们撤,因为供应链过于依赖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他们从防范风险的角度,一定会考虑撤。

至于撤去哪里,根据美林分析报告,北美企业有40%想撤回北美,其他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亚太企业中有10%不会转移,低于10%想去北美,绝大多数会考虑放在东南亚;欧洲企业不从中国转移的比例更低,有10%想去北美,30%想去东南亚,也在考虑欧洲和其他地区。

趋势是令人担忧的。重点是何时撤,怎么撤,撤到什么地步。这也就是风险控制和效率的平衡问题。一方面,外企不愿意把命脉都交给另外一个地方,而且现在的信任度也不如以前了。但另一面,供应链的调整很复杂,涉及到配套问题。

汽车等高科技产业在全球任何地方都很少能碰到中国这样的供应链。比如珠三角、长三角有非常完整的供应链,你开车一两个小时之内,上上下下各种零件都有,“从脑子到手脚”的供应链完完整整。外企如果要撤,那就必须有其他的地方能够配合,比如越南、印度等等,但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总之,对于供应链的挑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想方设法让他们重拾信心。一旦转移成功,完成高效配套后,是没有机会再转移回来的。

另外,我们在全球供应链中除了制造能力外,在某些零部件、技术、管理体系上是否能够迅速拥有核心竞争力,就像台积电或者富士康那样,也会决定外企的转移可能和步伐。

所以,供应链,得立刻保。

四、关于研发、资本和人才

下面谈一下研发、资本和人才的问题。

研发中心是最容易撤走的。资本运作中心、研发中心,这两个中心最容易搬到新加坡。新加坡地方小,不可能成为市场中心,也没有能力承载供应链的转移。但资本、研发、信息这些中心,更多依靠的是高素质的人才、精英。新加坡在这方面有优势。

我举一个例子。一家总部在香港的零售渠道商每年都要办一场全球会议,很多世界500强的CEO都会来,因为产品要进入他们的渠道。原来是每年九、十月份在香港开,但今年就把大会放到了新加坡,好像是10月开。

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会议离开香港后还会不会再回来开?很可能不会了。因为当这些CEO在新加坡开会的时候,会觉得这个地方可以取代香港。而他们以前一直是习惯去香港开会的。

研发涉及到企业的命脉,资本涉及到企业的血液,我们不能在这两个方面让外企感到他们处在风险之下。因为这两方面撤起来很快,需要的物理空间也很小。把这两个功能放在法律政策风险相对小、语言及商业逻辑跟得上发达国家的新加坡,是立刻可以实现的事。

最后是人才。人是最重要的资产,任何企业的发展,核心是人才。如何留住全球优秀人才以及他们在公司的全球战略决策中的影响力,是很多跨国公司的重要考虑。优秀人才的最大特征是在全球范围可以自由选择,而环境的确定性、家人团聚的感受都是选择里面的重大因素,如果无法提供家人自由相聚、个体生活方式确定的环境,那他们可能考虑离开。

而这样的选择一旦做出,短期内回来的机会就很小,随之而去的还有他们在跨国企业内部的决策影响力,很多偏向中国市场的决策会被终止。

更重要的是,这些外企在全球招聘人才来华的难度会影响他们的决策。无论是科研人才还是管理人才,如果不把来中国作为他们家庭和自己的首选,甚至明确不接受来华,企业在中国的人才库有限,自然投入也就有限。

五、稳外资、留外企要做什么?

从我在新加坡拜访客户交流的情况看,目前没有哪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要撤出中国市场。但是在供应链、研发、会展与信息等方面,外企调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中国领导人一直强调,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全球工商界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

稳外资、留外企,我们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更加主动和有为。

继续把对外开放作为毫不动摇的基本国策,并适时出台具有全面性、指导性、长期性的对外开放的“路线图”,让外资、外企明了,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对待外资、外企的态度没有改变,而且会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着力通过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为外资、外企在中国的投资与发展营造良好制度、政策环境、社会舆论环境,把已有的政策落实好;建立充分听取外企意见和建议,以及咨询和解决问题的常态化机制,帮助外企解决实际问题,切实修复和提振信心。

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考虑和外资、外企相关人员的国际往来和交流问题,增加便利和便捷。

外企会不会走?只要诚意开放诚心留,依托中国大市场和人才红利,再加上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的进步,一定能够取得成效,让更多外资始终和中国的发展在一起。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