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16日 26.7°C-28.1°C
澳元 : 人民币=4.56
达尔文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44岁高圆圆自曝母女关系:恨,是另一种形式的爱(组图)

2024-08-31 来源: 张德芬空间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到了某个年龄,突然某个时刻,发现自己脱口而出的话,无意识的行为——

变得和父母越来越像……

尤其是女儿们,曾亲眼见证过母亲并不幸福的人生;

不止一次对自己说:

“她懦弱、讨好,喜欢忍气吞声,我不要那样委屈自己;”

“她强悍、控制欲强,从未对孩子表现过真正的爱,我不要那样对待我的孩子。”

我们拒绝成为母亲,甚至「讨厌」着母亲的某些特质。

然而,“不想成为母亲的样子”,真的能活出和母亲不一样的人生吗?

现实,比我们想象得要更复杂。

44岁高圆圆自曝母女关系:恨,是另一种形式的爱(组图) - 1

为什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演员高圆圆在一档谈话节目中曾经说过:

“我很喜欢我母亲这个人,但我不想成为她那样的人。”

这是因为,在高圆圆的眼中,母亲一直是一个虚弱、孤僻、甚至有点奇怪的人。

母亲在40岁的高龄生下她,之后身体便一直很差,几乎很少出门。

但母亲却能将家里照顾得井井有条,除了日常家务,还会自己亲手为家人缝制衣服。

高圆圆很小的时候便意识到,自己将来必定是需要照顾母亲的。

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信念,成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几乎没有社交和旅行,尽可能陪在母亲身边。

不知不觉间,她也变得和母亲一样,内向、孤僻,将身心都回归于家庭。

当她被问到:

“如果没有母亲的影响,你觉得自己的人生会有什么不同?”

高圆圆有些哽咽又有些无奈地说道:

“我可能会更「放肆」一些。”

在她心里,一直隐藏着一种拧巴的冲突:

「因为母亲,我没有办法“放肆”,不能够随心所欲地做自己。」

「但我很爱我的母亲,我愿意照顾她。」

不想成为母亲,可又因为种种原因,慢慢变成了母亲的样子;

这是很多现实中的「女儿们」共同拥有的症结。

44岁高圆圆自曝母女关系:恨,是另一种形式的爱(组图) - 2

还记得有一次,朋友小路在经历了连续两个多月的高压状态:

白天拼命工作,晚上照顾孩子。

那天,在监督孩子吃饭的时候,孩子调皮,拿着勺子又敲又打,不小心弄翻了饭碗。

小路紧绷的神经突然断裂,伸手打了孩子一巴掌。

看着孩子委屈的泪水,小路骤然找回了失去的理智,紧接着抱起孩子,和孩子一起哭了起来。

她说:

“我妈在我小时候动不动就打我,没想到,我也变成了她那样。”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

44岁高圆圆自曝母女关系:恨,是另一种形式的爱(组图) - 3

从客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将他们与父母的互动经验内化为自己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这些内化的心理结构会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中被激发出来。

又被称之为“延迟模仿”或者“认同”。

并且,由于对自身身份的探索,我们会更偏向于向同性认同。

比如:

小时候母亲对我们苛刻,长大后在我们自己的孩子调皮时,我们也会忍不住苛刻起来;

小时候,母亲过度控制我们的生活,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也会忍不住密切监控对方的一举一动。

这种“认同”让我们惊觉:我怎么变得和母亲一样了?

44岁高圆圆自曝母女关系:恨,是另一种形式的爱(组图) - 4

意识到这一点,许多「女儿」因为观念上、认知上的不同,决心让自己做出改变。

我们从内心生长出一个全新的信念:

绝不能变成母亲的样子。

我们开始刻意回避母亲曾经的行为,比如:

母亲选择了稳定的工作,我们则尝试脱离“铁饭碗”,自己创业或者自由职业;

母亲选择了一段不幸的婚姻,我们发誓一辈子独身,甚至永远不生孩子;

但,这样做的我们,真的就能获得解脱吗?

44岁高圆圆自曝母女关系:恨,是另一种形式的爱(组图) - 5

我不想成为你,却逐渐有了你的影子

我曾经也一度不愿意变成母亲的样子。

有一次,丈夫看见母亲年轻时的结婚照,笑着对我说:

“你和你妈长得真像。”

我发了很大的脾气。

“哪里像?一点也不像!”

怎么可能像呢?

我母亲是一个很强势的人,在她眼里,所有不按照她的意愿行事的做法都是错的。

她可以和全世界争吵,与任何人理论,反驳一切不符合自己认知的观点。

但我却不是这样。

44岁高圆圆自曝母女关系:恨,是另一种形式的爱(组图) - 6

我接受不同的观点,也不会轻易发脾气,更不会随意贬低他人的观点。

这样的我,怎么还会和她像呢?

然而丈夫却被我的表情吓了一跳:

“你怎么突然这么凶。”

我呆住了。

明明我刻意想要回避成为母亲,但为什么就算出于不同的内在意识,我还是呈现出了同样的结果?

我如此害怕成为母亲,却依然在向母亲靠拢。

《为什么子女会沿袭父母的缺点》一书中也提出过同样的疑问,并做出解答:

这是我们对父母反向认同的结果。

44岁高圆圆自曝母女关系:恨,是另一种形式的爱(组图) - 7

“人们对痛苦和恐惧的回避就是这样:不要……不要……,结果,痛苦和恐惧总是牢牢地跟定你。

就像我们刚开始学自行车时,心里想着:不要撞到前面那棵树上……不要……,结果,准准的,不偏不倚的直冲着那棵数撞将上去。”

我念叨着“不要成为母亲”,刻意回避着内在和母亲相似的一切呈现。

其实就是不断在暗示自己“你就是有着母亲的样子,你必须把这种相似压抑下去,否则,你就成为了你最害怕的样子。”

这便是反向认同的结果:

我们自以为走上了相反的路,其实只是压抑了真实的部分自我。

当我们越是抵触一件事,越是“不想”成为什么样子,因为太过在意、太过恐惧,还是不知不觉中将其内化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44岁高圆圆自曝母女关系:恨,是另一种形式的爱(组图) - 8

这种情况其实不止会发生在母女关系中;

有时候,儿子不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会选择完全不同的人生;又或者,儿子会因为不认同母亲,选择了和母亲性格完全相反的妻子;女儿因为怨恨父亲对母亲造成的伤害,决心嫁给和父亲截然相反的丈夫。

可是,即便是这样,认同的那部分自我依旧只是被压抑。

为了对抗这种压抑,我们可能会向加害者认同。

最常见的一个例子,是曾经被“恶婆婆“欺负过的媳妇,会反过来欺负自己的媳妇。

甚至在职场中、生活中,只要我们过度在意一个“不喜欢”的人;

我们便是在压抑自己身上,与这个人相同的特质。

44岁高圆圆自曝母女关系:恨,是另一种形式的爱(组图) - 9

最终,在这种负向信念支配下,我们拥有了一部分自己不想拥有的样子,成为了从前我们最“讨厌”的人。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再也无法逃离反向认同的“魔咒”了呢?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这部分「阴影」。

44岁高圆圆自曝母女关系:恨,是另一种形式的爱(组图) - 10

对妈妈的反向认同,

也是成为自己的路

曾经在咨询室,陈海贤老师也遇到过拥有同样问题的来访者:

“我怎么也变成了母亲那样的人呢?”

老师的回答很有启发:

“你和你母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你有意识。”

母亲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是受限与环境和家庭,无意识做出的选择。

她们如何对待我们,如何过自己的人生,基本上也是无意识的。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们自身认知的成熟和进步,我们逐渐对母女关系、人际关系对自我内在的形成,有了更加具体、更加清晰的认知。

44岁高圆圆自曝母女关系:恨,是另一种形式的爱(组图) - 11

「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

当我们觉察到,越是想要逃离反向认同的「阴影」,就越是会被束缚,那不妨停止逃离,接纳这部分阴影。

接纳就意味着,理解对方的局限性,允许对方的局限;

也理解自己的不完美,允许自己的不完美。

我们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在其中找到自我成长的空间,能够与自己的阴影面和平相处。

我们可以尝试把反向认同的“影子”从一种对立关系转化为一种资源,视为一种学习材料。

比如:

每当我们和母亲一样发脾气时,我们可以停下来思考:

“为什么我会如此愤怒?我的内在到底需要什么?我到底为什么而感到焦虑?”

“母亲当时为什么会这样?她在想些什么?她的想法是不是错的?我是不是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44岁高圆圆自曝母女关系:恨,是另一种形式的爱(组图) - 12

其次,我们可以尝试内化积极的自我形象。

在关系里的反向认同中,我们往往会陷入对对方形象的否定,却忽略了内化积极的自我形象。

我们需要问自己:

“我想成为怎样的自己?”

通过积极地构建和强化自我形象,我们可以为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提供新的参照标准。

不去想那些不被自己认可的客体形象,转而强化自己喜欢的形象:

“我要成为一个更加独立、更加清醒、更加充盈的人;”

“我知道自己不完美,但我可以和自己的不完美和谐相处。”

这个形象可以是坚韧的、自由的、有创造力的,或者是充满爱与同理心的。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思考自己。

当我们内心的这个形象足够强大时,反向认同的力量就会被削弱,我们将更自信地去实践那些真正符合自己内心的选择。

44岁高圆圆自曝母女关系:恨,是另一种形式的爱(组图) - 13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重新叙述母亲的故事,来改变我们对母亲的看法。

母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或标签,而是一个有着复杂历史和情感的人。

当我们尝试去理解母亲的过去,去体会她在不同人生阶段所经历的挑战和痛苦,我们对她的看法可能会发生变化。

通过这种重新叙事,我们不仅可以放下那些对母亲的怨恨和抵触,还可以在母女关系中找到更多的同理心和理解。

亲爱的,我们不必害怕成为母亲,也不必害怕拥有自己的梦想。

如何处理和母亲的关系,我们邀请你加入德芬空间的《3天家庭心理学体验营》,帮助你看清与母亲真实的关系,收获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

在成长的路上,或许会迷茫,会挣扎;

但最终,我们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共勉。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