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15日 30.1°C-30.1°C
澳元 : 人民币=4.55
达尔文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癌症来之前,都会经历“癌前病变”!这几类病,很多人没重视……(组图)

2024-10-05 来源: 科普中国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癌症是无情的,它让多少鲜活的生命沉寂下来,让多少绚烂多彩的人生变得黯淡无光,让多少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遗憾的是,对于大部分的晚期癌症,目前仍然缺少有效的治愈手段。

但幸运的是,有办法可以阻止某些疾病发展为癌症。

什么样的疾病可能会发展为癌症?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癌症的“近亲”,叫做“癌前病变”。

顾名思义,癌前病变指的是某些疾病发展为癌症之前的状态。准确地说,它本身并不是癌症,但是在致癌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其中一小部分可能会发展为癌症。

再打个比方,如果把我们的身体比作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癌前病变就好比突然出现的小故障,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它就会变成一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汽车,后患无穷。

但是,如果发现汽车的故障之后能够及时“刹车”,也就是在癌前病变阶段予以重视并加以治疗,就有机会“躲过一劫”,避免癌症的发生。

正常的机体为什么会出现癌前病变?

事实上,癌前病变可以是先天遗传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

遗传性癌前病变的发生与基因有关,常见的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神经纤维瘤病等。一旦直系亲属查出遗传性癌前病变,自己也要尽快咨询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做好预防措施。

癌症来之前,都会经历“癌前病变”!这几类病,很多人没重视……(组图) - 1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获得性癌前病变则一般与不良生活习惯、感染或慢性炎症有关。一旦查出获得性癌前病变或者出现相应的症状,必须重视起来,积极治疗,避免癌变。

常见的获得性癌前病变有哪些呢?

它们分别有什么症状呢?

根据病变的部位,可以将获得性癌前病变大致分为消化系统癌前病变、生殖系统和乳腺癌前病变、皮肤和黏膜癌前病变。

1

消化系统癌前病变

大肠腺瘤

也称“腺瘤性息肉”。腺瘤的血管非常丰富,当其表面溃烂时会出血,因此,若出现便血、腹痛等症状可要注意了,最好去医院做个检查。

大肠腺瘤可以通过结肠镜检查,取病理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要积极进行手术治疗,避免发展为大肠癌。有研究表明,在直径 ≥2 厘米的大肠腺瘤中,有 50% 会发生癌变,且在一定范围内腺瘤体积越大,越有恶变倾向。

癌症来之前,都会经历“癌前病变”!这几类病,很多人没重视……(组图) - 2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慢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

容易导致胃黏膜反复出现病变,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如果经常胃疼,可以做胃镜进行检查,同样也可行病理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溃疡性结肠炎

一种炎性肠病,在反复溃疡和黏膜增生的基础上可能会发生结肠癌。可以通过结肠镜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有可能进展为肝癌。乙肝患者若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肝硬化,所以有乙肝病史或者其他慢性肝病的人要格外注意。

2

生殖系统和乳腺癌前病变

子宫颈息肉

发生在子宫颈的息肉与消化道的息肉一样,也应引起重视,部分息肉有可能发生癌变。如果出现阴道出血、白带增多等症状,应尽快去医院做妇科检查。

癌症来之前,都会经历“癌前病变”!这几类病,很多人没重视……(组图) - 3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长期宫颈慢性炎症

通常会有下腹部疼痛、阴道出血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在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下,可能会发展为宫颈癌。

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

乳腺增生的一种,常见于40岁左右的妇女,通常会有乳房肿块、乳房疼痛等症状,容易发展为乳腺癌。

3

皮肤和黏膜癌前病变

慢性皮肤溃疡

在某些因素的长期刺激下,发生在皮肤的慢性溃疡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皮肤癌。

癌症来之前,都会经历“癌前病变”!这几类病,很多人没重视……(组图) - 4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黏膜白斑

常发生在口腔、外阴等部位,一般表现为白色的斑块,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发展为鳞状细胞癌。例如,喉白斑可能会发展成喉癌。

皮肤瘘管

皮肤上有孔洞与深部组织或脏器之间形成通道。慢性骨髓炎导致的皮肤瘘管及反复感染导致的肛瘘等都有可能因炎症性刺激而发生癌变。

关于“癌前病变”的误区

首先,癌前病变不是癌症,因此,不应将“癌前病变”与“癌症”等同起来,癌前病变并没有那么可怕。

其次,不必把癌前病变的范畴扩大化,也不要把不属于癌前病变的表现或疾病当做癌前病变而为之感到忧虑,比如一般的皮肤痣、普通的消化性溃疡等。大部分癌前病变不会演变成癌症,仅仅是其中一部分可能会发展成癌症,因此,在保持警惕的同时不必过于恐慌。

总结

1.癌前病变,是有可能发展成癌症的一类疾病。

2.癌前病变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也与不良生活习惯、感染或慢性炎症疾病有关。

3.作为癌的“近亲”,一旦明确诊断后,须引起重视,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防患于未然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