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妈呀!日本大米之乱的锅,终于甩到中国人头上了(组图)
胖友们一直让讲讲“日本21万吨大米”的事,那今天就先讲上集——令和米骚动,甩锅之旅,坎坷又奇葩。
注意,以下内容从头到尾都是严肃的,认真的,不是讲段子。如果你觉得“搞笑扯淡无厘头”,责任都在日本农林水产省。
日本大米紧缺现象,可追溯至去年8月。经过超市货架上没有米的惶恐后,超市虽然来大米了,但米价狂飙。
缺米嘛,无非供不应求。那到底什么原因导致缺米的呢?
日本农林水产省的分析模棱两可,开始了挨个儿碰瓷的甩锅之旅。
首先甩锅给“气候原因导致大米收成减少”。这是万精油借口,常在蔬菜瓜果涨价时使用。
但米农们给了最朴素的回应:没有啊,气候不错,稻穗结得也不错,和往年差不多,甚至还多收三五斗。
2024年9月12日,NHK新闻
数月后,农林水产省改口,2024年大米产量比前一年多18万吨。
紧接着,甩锅给“外国游客吃大米”。
说赴日旅游的外国游客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来了日本,都想尝尝寿司等大米美食。
甩锅给外国游客,外人看着是笑话,本国旅游业看着快急死。
电视台还直播,外国游客在餐馆吃饭,以佐证这个说法。又尬又耻又好笑
好容易盼来行业复苏,能不能别丢这个人?还要不要观光立国了?很快,这个借口被雪藏了。
那还是甩锅给“应对南海大地震的储备”吧。
众所周知,日本是地震大国,存储灾粮不为过吧?担心南海大地震,那几天又有台风警报,导致民众集中性囤积大米。
2024年9月11日《读卖新闻》
但日本人囤“灾粮”,一般优先考虑真空包装的熟米饭。
因为防灾常识一直教导民众,如何在受灾后停水停电停煤气的环境下吃饭。人们习惯了购买拆袋即食的熟米饭、各种口味的糯米饭、罐装面包、罐装饼干等等。
常规的防灾食物
超市缺米,缺到最后,还剩真空包装的熟米饭。显然,地震囤粮的理由站不住。
图片左侧,成堆的即食米饭
不出意外,这个借口后来也被雪藏,不提了。
农林水产省接下来,甩锅给“物流环节”。
日本不缺米,是物流耽搁了,导致很多大米仍积压在米农的仓库里。
它倒也不是突发奇想。2017年时,农林水产省和国土交通省曾提出过“如何改善卡车运输”。
农林水产省官网资料
可那时的“改善”是为了改善物流业的待遇,如今180度大转弯,让物流业为“米荒背锅”。罪名太大,物流业不答应。
胖友们可能听说过日本工会为工人争取加薪,其实罢工抗议这些早已形同虚设,不搞了。但是!日本的港湾组织那是真的付诸行动,搞港口码头大罢工的。
敢把锅甩给物流业,说人家运输环节不赶趟。怕不怕物流大叔们真的罢工,索性坐实这口锅?
所以,这个理由昙花一现,就没人再提了。
甩锅甩一圈了,还没找到背锅侠,这可咋整啊。日媒开始放口风,说有“非行业内”的企业参与“大米买卖”,还有一些外国人囤米。
看样子,下一个背锅侠已经定了。这些话会变味儿成“主要是外国人囤米”,然后在“主要是中国人囤米”这儿落地。
大家懂的,不管什么事,只要“中国或中国人”不好,日本乡民肯定能接受,并找到同仇敌忾的统一出气口。
果然,这波很快,比想象还要快。一天不到的功夫,2月16日就全面带出具体关键词——中国人。
千叶县的米农接受采访,说“有中国系的几个人,过来买过几次米”。
买10袋,买20袋大米(600公斤)。在交谈中,对方告诉米农,准备在横滨中华街,分装成5公斤一袋来卖。
其他米农也遇到过直接上门买米的中国人。“基本上都是希望有多少买多少”。
尽管动用“反华”情绪,可以迅速消化掉一部分“米价愤怒”,但这招对有脑子的日本人不管用。
只要在正经公司,正经上过班,不了解也听说过“年销售计划”“年生产计划”这些词。今年定下明年的计划,发单/接单,生产、交货、运输、上架。
日本种大米的,买卖大米的,更是如此。
大米从米农的田里,到消费者的餐桌,有一套完整的流程。
米农的米,除了按计划量,交给农协(JA),还留下部分“自行直销”,以及自家吃。
农家直売,即米农自己直销给个人顾客
为了保持米价平稳,JA规定“事前契约”。就是提前定下收购合同,米农收割大米后,按合同交货。
米农家里富余出来的大米,或直销或自己吃,不会影响整体的大米供应。
所以,几个中国人上门几次,直接跟米农买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不卖给中国人,也会卖给日本人,那些米本来就是米农直销给个人的。
爆料的千叶米农家门口
况且,就他们买的那几百公斤大米,不,就算买了一两吨大米吧,能让全日本陷入缺米的恐慌?
好几个胖友让讲讲“21万吨大米”,“21万吨”又各有不同。这里藏着一个意味深长的巧合,大家猜猜看,哪一方有鬼?
日本政府每年购入21万吨大米,作为储备粮。
21万吨最长库存5年时间,也就是说储备粮常年保持“约100万吨”。
每一批的21万吨大米,如果5年期间用不上,就做报废处理或转为饲料。
农林水产省对外宣称的对账结果:有21万吨大米,从市面上消失了。
说2024年的大米产量比前一年还要多18万吨,不该缺米的(彻底推翻气候导致减产的早期说法)。但在流通市场上,有21万吨大米消失不见了(起先说收购量缺了21万吨)。
所以,米是有的。是这消失的21万吨,导致缺米,影响米价稳定。
2月16日,农林水产省宣布,向市场投放21万吨的政府储备米。
有意思吧,说来说去,数字钉死在“21万吨”上。
每年收购的储备米,和这次投放的储备米,都是21万吨,可以理解。怎么市场上消失的大米,也刚好是21万吨呢?
现在,已经有内行大佬、知名媒体、以及很多普通日本人在质疑。用“中国人囤米”当理由,因为实在太扯,所以加深了嫌疑。
米荒,米价的理由,翻来覆去的变。
巧合到离谱,非要一口咬死21万吨。
农林水产省,到底在企图隐瞒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