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16日 25.6°C-26.1°C
澳元 : 人民币=4.56
达尔文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锡杖簪:酒肉穿肠过,佛簪头上戴 | 人间万物

2024-04-27 来源: 搜狐时尚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好久没更新这个栏目了,就是我买的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价格不贵,但个人觉得有意思的。最近应该能强行补上几篇。

大约好几年之前买过一支锡杖簪,是银的,实物比较软,不能直接用于盘发,可以盘好后装饰用,所以一直当做迷你道具装饰在家里。最近发现有做合金饰品的商家上新了迷你锡杖,质地较硬,尺寸也略长,尽管不是簪子式样反而适合盘发。于是,索性将这篇“半途而废”的稿子收收尾。

△ 某宝截图(让我放了很久,实物已经开始发黑)

△ 某宝截图(应该有好几家店在卖,我挑了一家便宜的)

以锡杖为簪还是有些年头的,比如在蟳埔女这样至今依然保留传统发髻的地方是依然可以看到这类簪子的。(还是挺感叹的,准备这篇稿子的时候蟳埔簪花还只是割牡蛎的渔女发饰,哪能想到会变成如今这般。)

△ 蟳埔渔女

△ 现代仿制的锡杖簪

禅杖簪 ✘锡杖簪 ✔

从标题到前文也可以看出,我一直管这类簪子为“锡杖簪”,但口语上大家很容易将这个簪子叫做“禅杖簪”或“佛杖簪”。从造型上看,它很像《西游记》影视作品里唐僧手里拿着的东西,至于究竟叫什么名字就不一定清楚了。恰好,白化文专门有一篇文章谈论过,唐僧手里的这种其实叫做“锡杖”而非“禅杖”。

(白化文文章)

△ 《西游记》影视剧

△ 国博绢本《西游记》

在汉化佛教里,法师手持锡杖以表示身份,兼具法器与礼器的作用。

锡杖上面有环,变成簪子以后就会有一些像网络定义中的步摇,摇晃作响,但又不至于过分夸张。并且一些锡杖簪的设计,会在头上挂上不同的饰物,一般是可爱的鸟兽,据说就会有不同的法力加持。

△ 86版《西游记》剧照

△ 莫高窟壁画中的迦叶掷锡杖

而禅杖这个名字,看似可以称呼佛教里的各种杖,实际上是一种特定的物品,坐禅的用来“捅醒瞌睡者”(哈哈,感觉老师们也很需要)。不过如今在佛教用具店起到类似作用的被称作“警策”,作用有一些像戒尺,是资历比较深的人拿来警示纠正资历比较浅的僧人们一些言行规范。

△ 某宝上的警策(文字和尺寸都可以定制)

△ 警策

隐秘的流行

从资料和图像上看,这种簪子常出现在老妇头上,一些地方还会作为陪葬品,这是基于宗教基因而赋予这种簪子设计以一些法器或其他特别的意义。不过它和我们之前介绍过的《掏耳朵这件事有多爽?古人用发簪回答你》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体量都很小,戴在头上不起眼,相关的专题研究也很少……并且都在日本看到流传的痕迹。

△ 清代画作

△ 日网售卖的锡杖簪

之前《簪花围:海风千万里,不如花开四季插满头 | 传统的服饰》的评论区里有读者说蟳埔头饰影响了日本“都可以看得出来”,我们就以锡杖簪、挖耳簪为例说一下传播这件是要怎么靠“看”识别出来?

首先,长得像,来往频繁,这些都只是构成了可能性。这跟之前某学生失踪事件一样,之所以越吵越阴谋论,就是因为很多人混淆了疑点和罪行。某个人奇奇怪怪,不等于这个人鬼鬼祟祟,更不等于这个人有罪有不法行为。就像我们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孩,长得像自家亲戚丢的娃,这只是可能性,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验DNA、查户口簿出生证明……很多人就是只停留在最初的第一步,甚至只停在最初的第一眼上,后面才是最累人的工作。

锡杖簪、耳挖簪这种本身有一定独特造型的,显然很难从头饰这个概念就可以原生独立发展成相似形态的,然后再综合考虑大家对此的文化理解、使用方式,才能得出是否有关联的结论。

不过日本的锡杖簪应该是从佛教文化出发的,时代也不会很早,我没找到像挖耳簪那样与传统发髻结合的案例,并且变化也不丰富。

△ 日本耳挖簪

文化的传播

只要不是照抄而是传播的话,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当然,这个“一模一样”得看眼力,有的人看啥都像自己家里的,那谁也没办法看好他的眼病;还有些人属于少见多怪,只见过自己家里的,就以为自己家的就是独有的原创的,别人家一样的就是抄袭的,这病也不好治。

比如日本的锡杖簪多为单轮多环,可能是受到(相传为)空海锡杖的影响,风格上比较有唐风。

△ 传与空海有关的锡杖头

△ 日网锡杖簪

(慈觉大师御将来锡杖)

△ 法门寺的单轮十二环锡杖

这就要区分另一个常见的误区,这些锡杖簪之所以更唐风,并不是因为日本比中国更汉唐之类的,而是他们在造型上直接仿了可能是唐代的锡杖。包括他们的簪子是头与脚分开的,都是一种更原始的模仿。

而中国的锡杖簪文物多为明清时期,它们仿的对象是当时的锡杖。尽管是佛教艺术对首饰的影响,但毕竟是世俗饰物,当时的人没可能也没必要去仿古。

△ 清代锡杖簪和清代戏画

而现在网络上卖的锡杖簪,和我们之前聊过的《迪奥“马面裙风波”的后观察:我们真正丢失的是什么?》相似,也是目前做带有仿古风格的常态。

(古风、国风产品的简易示意图)

我之前买的银簪子明显就是延续了明清时的风格,而我后来买的金色簪子更像是对流行文化中这类锡杖样式的模仿,并且也没有进行簪子化设计,只是在使用上是可以被作为一根簪子来用的。

△ 某宝上的锡杖簪

△ 《西游记》影视剧

△ 某宝上的锡杖簪

但由于佛教本身也是一种外来文化被中国进行了吸收、融合改造,所以尽管只是一根小小的簪子,实际上却是一个如今看来有点宏大的议题——文化传播(or网络上叫“文化输出/输入”)下的国风设计商品。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 如无另外标注,文章为 春梅狐狸 原创,如有疏漏欢烦请指正,文章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须经授权并支付稿费;

※ 所使用的图片、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博物馆应该赶走“野生讲解员”吗?从知识的习得性无助聊起……

随便扯扯:为什么汉服买卖终究难逃一“挂”?

“战国袍”潮流:本为历史装,却作影楼衣

非遗漆扇:博物馆里的新网红,是网络伪“非遗”吗?

-

春梅狐狸 ? 传统服饰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

笔者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请多支持

如果喜欢 ❤ 记得关注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