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战略推估川普“贸易战”的底牌(组图)
特朗普总统选前即不断宣称扩大征收关税,一度表示要对中国大陆加征60%关税。 然而上任后虽大张旗鼓,实际却有雷大雨小之感。 不久前说要征收的“对等关税”,最后只签署一个“总统备忘录”。 向谁征收? 税率多少? 何时起征? 除了极少数品项如汽车外,都延至不确定的未来。
到目前为止,美国确定征收的关税只有对中国加征的10%,以及全面征收钢、铝税25%。 原宣布2月4日起征的加、墨25%关税延后1个月。 对中国报复后的反报复措施:暂停接收中国包裹、取消800美元以下小商品关税豁免,则不到24小时就撤回。 这点尤其出乎各方意料之外。
回顾2018年,特朗普首次发动对中贸易战,只要中国报复,就立刻加码关税反报复,终于逼中国上谈判桌。 这次则低调很多。 特朗普当然无意讨好中国或示弱,那是什么原因让他态度保留? 厘清特朗普对中国打贸易战的顾虑,或许就可推估,特朗普狂挥关税大棒的谈判技巧下的底牌。
特朗普贸易战的本质
首先厘清特朗普贸易战的本质。 特朗普打贸易战目的并不是真的要贸易平衡,而是透过关税威胁屈服对手意志,强迫对方接受他的条件或主张。 例如特朗普宣称对加拿大、墨西哥征税是要他们阻止芬太尼毒品与非法移民进入美国; 他还以关税威胁丹麦出售格陵兰; 也威胁金砖国家,如果推动去美元化就征收100%关税; 征收对等关税则是要到美国制造。
从经济战略来看,这是威慑。 如果了解威慑理论,就知道威慑不能真打,如果真打,就是威慑失败。 特朗普的关税只是手段,能不征就不征,除非对方不理会或否定他的要求。 关税是七伤拳,在伤害对方贸易的同时也造成自己经济损失,包括贸易与通货膨胀。
因此特朗普的“贸易战”要能有效威慑,必须满足两个要件,第一要件,就是对方损失要比自己大,如果评估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关税威胁的威慑力就要打折扣。
第二要件,是承受力要比对方强。 这种情况即便贸易战损失比对方大,关税威慑仍然有效。 特朗普能把关税玩得那么转,就是因为美国经济规模大,就算自损一千,对方也承担不起受损八百。 特朗普只要展现“宁损一千也要伤敌八百”的决心,对方就只能顺从。 对加拿大、墨西哥征税就是展现决心:两个亲近的邻邦都敢征25%关税,还有哪个国家不敢征? 巴拿马果然马上屈服,宣布退出中国的“一带一路”。
但对中国经济规模这么庞大的国家就不能这么作。 虽然中国名义GDP还差美国一段距离,但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已经超过美国。 这表示中国对贸易战的承受力并不在美国之下。
2018年的美中贸易战,特朗普能打得那么顺,优势并不在美国的经济规模,而是中国对美的贸易顺差大。 2017年中国对美出口顺差3750亿美元。 也就是说,在极端情况下双方都加征对方所有商品关税,中国仍差3750亿美元商品,中国贸易损失必然超过美国,符合特朗普打贸易战的第一要件,中国只能上谈判桌。
现在呢? 2024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仍高达3610亿美元,因此一般多预期特朗普若如法泡制,中国还是会输,但这是错误推论。 战略理论强调的是“战胜不复,应形无穷”,胜利的战略不会重复,因为形势总会有些不同。
2024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虽仍高达3610亿美元,却是经过2018年贸易战后的结果。 2019年美、中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并未取消。 6年来中国输美商品仍普遍被征收5%至25%的关税,有些甚至更高,例如电动车达100%。
问题是,这么高的关税,美国进口商为何仍从中国进口? 这有两种可能,第一是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比其他国家强,即便有高关税,从中国进口仍然有利可图。 第二是找不到替代品。 如果是前者,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有意义,因为可以引导进口商从其他地区进口,打击中国的产业。 如果是后者,就麻烦了,因为这就是依赖,愈依赖,贸易战承受力就愈差。 如果美国依赖中国制造,特朗普对中贸易战就打不起来。
美国对中国制造的“依赖”
从特朗普迅速撤消对中国的反报复措施,可以一窥美国对中国制造的依赖。 美国每天进口将近400万件小包裹,其中超过一半来自中国,拒收将使美国物流业务量少一半,收入也少一半,长期下来只怕中国尚未屈服,美国物流业者已倒一半。
取消800美元以下小商品的关税豁免同样得不偿失。 豁免小商品关税并非慈善,而是因为征税成本高,申报、征收、稽查都需要人力,收到的关税可能还低于征税成本,干脆不收。 特朗普突然要征收每天超过200万件中国小包裹的关税,业务量太大,美国海关做不到。
更重要的问题,是即便马斯克等数字天才,能利用人工智能(AI)设计了一套完善机制对小商品征税,虽打击中国电商Shein与Temu,同时也打击美国自己的电商亚马逊。
依据电子商务数据公司Marketplace Pulse的研究,2024年底中国卖家在亚马逊的市场份额已超过50%,美国卖家反而降至45%,其他则来自英国、加拿大和其他国家。 这并不包括在美国注册,却从中国出货的商户,50%中国卖家其实是低估,这表示美国对服饰、玩具、消费电子等小商品上依赖中国。
不只这些轻工业产品,美国对中国制造还有更大的依赖。 美国政府与智库只重视高端芯片,要求先进制程芯片在美国建立完整产业链,却疏忽了攸关民生的轻工业,也疏忽成熟制程芯片,导致美国军火工业对中国制造的依赖。
去年12月,位于弗吉尼亚州的国防软件公司Govini发布一份题为“数字很重要:国防采购、美国的生产能力和威慑中国”(Numbers Matter:Defense Acquisition, U.S.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Deterring China)的研究报告。 他们通过国防采购软件 Ark.ai 检视,发现从2005年到2020年,美国军武供应链的中国供应商增加了两倍。 在电子、工业设备和交通等类别中,中国供应商的扩张更明显。 2014年至2022年,美国在电子产品上对中国的依赖增加了600%。 支撑国防部武器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半导体中,有40%以上依赖中国供应商。
军武是美国最重要的工业体系,依赖中国制造,特朗普对中国的贸易战就打不下去。 这份报告没谈到稀土,美国军武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更严重,几乎所有高科技武器都用到稀土。 中国报复特朗普关税,限制钨、碲等稀土金属出口,对美国军火工业的杀伤力可能出乎外界想象,特朗普突然要求乌克兰用稀土交换美国援助,显然已感受到压力。
进口商品不能替代,就意味着依赖。 特朗普不能对贸易逆差国都加征关税,因为进口商会找不到替代品,只能继续进口,并将关税转嫁消费者,如此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这是他特朗普的软肋,他上任后的民调满意度高达53%,唯独在降低物价上,66%认为做得不够。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以品项如钢、铝、汽车为标的,而不是原本预期的特定国家或地区,就是因为这些商品,美国制造可以替代。 厘清这些因素,特朗普贸易战的底牌就很清楚。
特朗普是位非常擅长心理威慑的谈判高手,他打贸易战看似鲁莽,其实经过精密计算。 突然宣布对加拿大、墨西哥征25%关税是非常漂亮的一招,迅速博得各国尊重,现在多国试图讨好特朗普,以免他加征关税。
不过,这种作手法也有后遗症。 例如延一个月后,也就是3月4日,特朗普会不会对加、墨征税? 如果不征或再延,各国质疑特朗普信誉,关税威慑力将打折扣。 如果征收,北美贸易战烽火将非常激烈。 还有4月2日,汽车关税会不会豁免日本? 如果豁免,保护不了美国汽车,不豁免,日本讨好特朗普,允诺投资美国扩大至1兆美元,又有何意义? 特朗普如何处理这些难题,请拭目以待。